第一记录论坛-第1记录论坛-第壹记录论坛

标题: 《地理中国·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2025.中国.地理[TS][1080i][央视中文][全18集] [打印本页]

作者: 高清记录    时间: 2025-5-16 14:54
标题: 《地理中国·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2025.中国.地理[TS][1080i][央视中文][全18集]
(, 下载次数: 16)
0 t/ q$ f9 J8 e' T+ D8 k(《地理·中国》 20250424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天府工匠)+ O2 O( d" r" y) K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巴蜀的能工巧匠不仅成就了像都江堰这样的伟大工程,还在音乐、雕塑、纺织等各领域创造了辉煌,把巴蜀地区的工匠文化推向巅峰。本期节目我们将沿着岷江探寻那片孕育独特艺术之美的成都平原的故事。" L0 P" ]7 T: t& q6 {7 l1 J9 |5 E- ]
(《地理·中国》 20250425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2·乐音回响)
/ R, B! W3 K9 s" [4 O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一大一小两件石磬,数千年以前的石头发出的声音纯美悦耳,令人难以置信。古代石磬的制作以控制石头薄厚的方法来调整音高,可见古代音乐工匠技艺之高。8 G6 Z7 a* N1 d3 L
(《地理·中国》 20250426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3·传奇古堰)! P" D! Z9 v2 j4 \- ]( @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四川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缘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造福蜀地百姓。这个巨大的扇形水网的起点就在今天的四川都江堰市,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奔涌南去,内江则分汊为众多和缓的支流,灌溉整个成都平原。
0 b3 M0 C% ~% X, I9 Y! c(《地理·中国》 20250427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4·河畔仙居)4 o( @9 ?+ C6 M, [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芒城遗址现在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芒城社区,是成都平原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发掘于1996至1999年,其中的“竹骨泥墙”告诉我们四千多年前成都平原上的先民是如何居住的。
* T0 g- C* o$ E) p1 V(《地理·中国》 20250428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5·田间林盘)
- D( S7 N6 m( G5 L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郫县古城和宝墩等其他七座古城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故合称为“宝墩文化”,在宝墩文化遗址中发现水稻稻种遗存,这表明郫都所在的成都平原已进入农耕文明的黎明时刻。在这块适宜耕作的土地上,一种农耕文明典型的民居形式诞生了,那就是川西林盘。
* ]+ A7 Y$ k& Q' c* C8 |(《地理·中国》 20250429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6·隐形渠坝)
; J  T4 `2 a5 o; K/ z0 ^" q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成都市郫都区川西林盘外的田间地头,一条条从稻田边潺潺流过的水渠看似平凡无奇,却使人感到几分神秘,因为它们往往并不浇灌旁边的田地,它们就是成都平原上复杂的都江堰灌溉体系的一部分。
: {7 P+ _9 B2 r. K& h( |! X(《地理·中国》 20250430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7·崖墓迷踪)
6 c( H  B9 n8 I' Q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十世纪初,一位外国传教士沿岷江流域调查时,发现在岷江江畔的彭山存在数量惊人的古代崖墓群,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由此开启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探秘之旅。( [" r) @) h$ G% d" \5 n
(《地理·中国》 20250501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8·彭祖仙山)7 l$ W5 d# y0 z! s1 s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彭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处岷江中游,而在彭山的西北部,有一片堪称风水宝地的土地,四面环山,溪谷纵横,这里便是李密的故里。彭山自古被称为“孝文化之邦”,忠孝传统在此地生生不息,其渊源就是李密陈情尽孝。
; N; H; ]2 u7 H- B' X(《地理·中国》 20250502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9·竹里萤光)
- j) V0 C! x- _) ]. [, k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萤火虫是一种环境指示性生物,生态环境越好的地方,萤火虫就越多。岷江在彭山重新汇合后,更加宽阔的江水,造就了一系列环境优美的江城,小小的萤光吸引着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岷江边上的这座竹林遍布的美丽小城。( E- z+ G! N  \8 C# I+ ?* y+ n
(《地理·中国》 20250503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0·竹艺绝活)8 q: e0 K  }0 E9 J$ M' T) l( q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当岷江在眉山境内重新汇合为一条干流进入小城青神时,又吸引了思蒙河等众多支流加入,形成以岷江为主导、“五河”为纽带、溪沟纵横交错的区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为农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传说中的蚕丛选择了这里,在青神教化人民农桑劳作,丰富的河流、温和的气候也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农业和桑蚕劳动对工具的需求又催生了青神竹编的诞生和发展。  q  C* @! r7 D/ h) d7 V1 D) M
(《地理·中国》 20250504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1·船棺谜云)
  b3 q2 G7 d! a" A3 q3 v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在蒲江县盐井沟的一处建设工地上,发现了大量船棺墓葬,60多座船棺分布在古河道之滨,如一幅壮观的立体历史画卷,记录着蒲江深藏已久的秘密。: [. X3 z; v: D- [, I
(《地理·中国》 20250505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2·古堰寻道)' w/ S8 b) u1 ~& x/ }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青衣江不仅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交通通道,同时,也是夹江县的母亲河。在夹江,它冲积出肥沃的土地,并通过一处伟大的工程,灌溉着万亩良田。这个工程就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东风堰。一条渠堰将夹江人的生活与一条江连接在一起,开启了一段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旅。3 q4 o0 p4 ^8 ]8 Z/ `. e6 U
(《地理·中国》 20250506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3·翰墨竹韵)
4 Z' y; I) I  i/ @" R% v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四川盆地西南部有一片中国山水文化特别发达的三角地带,那就是夹江、峨眉山、乐山。岷江支流青衣江蜿蜒逶迤,让这片土地遍布竹林和溪流。秀丽的山水引来无数传统文人在这里吟咏泼墨。青衣江岸边世代生存着以造纸为业的纸农,过去叫作槽户。他们往往把家安在山腰上,宅旁围绕着绿竹和流水。山水和竹子既是他们造纸必需的场地和原料,也是他们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伙伴。9 b( R* S: |. q6 V' Q( v7 {
(《地理·中国》 20250507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4·雅韵江城)% ?+ U5 R) N' Q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眉山以峨眉山得名,眉山县志称此地为“坤维上腴,岷峨奥区”,意思是西南部最肥沃的土地,峨眉山与岷江之间的奥妙之地,不但养育了一方生民,也造就了自己的人文荟萃。
! x  J! K  c% a2 [( u( Y; F  W9 v(《地理·中国》 20250508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5·随水而兴)
* l. e7 p4 e2 |8 Z3 b( ]% K8 _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李白吟咏的岷江自北向南从中部纵贯青神全境,是青神的母亲河,滋养了两岸大片肥沃的土地。传说蚕丛氏在青神岷江江畔的土地上教民农桑,启蒙了青神的农耕文明。
* p2 }6 x, U! D/ r6 u& i- B(《地理·中国》 20250509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6·湘西边城)
' |7 N6 J! k. L1 |* W" y7 @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小说用形象的文字描写出湘西小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吸引了无数读者对湘西小镇的神往。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展现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 `' N& V% A$ d(《地理·中国》 20250510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7·八面山下)
0 V# K+ @* Q$ v! j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沈从文众多的作品中,小说《在别一个国度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篇小说采用了“拟说书人”的第一人称,创新地用一种书信体的形式叙述故事,讲述了八面山上的山民和山下里耶镇居民互动的故事。后人分析,作者用这样新鲜的叙述方式,就是要带给读者一种异域感、陌生感,来展现八面山“别一个国度”的感觉。
! f9 p* Y7 i( Z- _" u! h(《地理·中国》 20250511 家在河畔 大河汤汤(二)18·山水田园)
! R5 |4 Y8 u. x3 J: v% m9 `/ |4 M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无论是用山岩砌墙的石村,还是以木材筑屋的木村,都是苗家人为适应高海拔地区寒冷多雾的气候、陡峭贫瘠的地形而创造的生存智慧。众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沉淀着苗家人的生活哲学,它们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这种生存智慧为腊尔山苗寨生生不息地增添了力量,流传至今。
$ `# z9 w: G- X1 c3 i- p
& {3 Y9 H" a, \& D7 z3 O3 j3 ~: S! Z, \0 C' N5 ]/ y
(, 下载次数: 17)
8 I" M1 ~- ]" _; Q6 K




欢迎光临 第一记录论坛-第1记录论坛-第壹记录论坛 (http://1jil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